高尔夫球流行于欧洲,是一项贵族运动,因为它所使用的装备、耗材价格惊人,而且场地要求较高,占地约在50公顷左右,所以场地一般设在风景优美地区和公园的草地上。球场形状和大小无统一标准,掘有9至18个洞穴,各个洞穴为首尾相接的球道,长度在200米-500米。
高尔夫球传入中国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,其实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南京就出现了中国近现代第一个高尔夫球场,当时名称为外交部野球场。1929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,作为首都,各国驻华使馆纷纷迁宁,一时间各国外交官员及家眷、服务中央各机关、在各大学校任教的员工、在宁经营的商人等外籍人士日渐增多。
国民政府外交部为了联络中外感情,加强在宁外籍人士的相互沟通,决定于1930年冬天筹备成立野球会。球会成立后有关人员四处选址,以年租金1800元租下陵园界内东窪子村附近山地1200亩作为球场用地(即中山陵园风景区灵谷寺),于当年开工建设,共建成球场6个,会所一座。会所建筑外形远看就像一艘巨艇,构造简朴雅素,分为两层建筑。一楼为大厅、酒吧、办公室、厨房、役房;二楼为会客室、浴室、卧室。球场东邻陶家营,西望灵谷寺,南与环陵路毗连,北接紫金山,靠近国民党元老谭延闿墓附近。球场地势居高临下,山脉环抱,远离尘世喧嚣,游人纷至沓来,既可以欣赏风景,又可以进行体育娱乐,是钟山风景区最好的景点之一。所以球场一开放,吸引了在宁的外籍人士和国民政府达官贵人前来入会。
野球会类似于现在的高尔夫球会员俱乐部,当时设有会长3人,秘书、会计各1人,理事7人。会员分名誉会员、正式会员、后补会员、不参加运动会员、女会员、不住京会员、永久会员等,外籍会员、中方会员各占一半。引人注目的是在会员中有6名女会员,大多为外交官员家眷,只有一名是中国人。会员交纳会资也分几种情况:女会员会资较为优惠为15元、不住京会员25元、永久性会员500元,其余为50元。月费永久性会员免交,其余为2-7元。野球会的会费按当时的物价水平也算是高消费了,打一次球的费用够普通百姓生活1个月了,所以此项运动不是一般人能涉及的。球场的日常管理维护有9名工人负责,球场刚建成取名为野球场,后有关人士觉得此名不妥,于1931年底更名为外交部郊球场。
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,同年12月南京失陷。各国驻华使馆及外籍人士随国民政府西迁,热闹一时的郊球场逐渐冷清下来,球场设施和会所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。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,美国当时插手中国内战,在华大量驻军,各国驻华使馆及工作人员陆续返宁,又有人想起淡忘了10年的郊球场。1946年3月驻宁美军少将麦克鲁将军给当时的南京市市长马超俊写信称,本总部有多数人员对高尔夫球兴起,闻中山陵有此项运动的各种设备,派人员前去发现需要修理,想马市长对南京市体育设备之恢复必已有计划,问该高尔夫球场何时能修好,使本部人员得以从事这种高尚娱乐活动。
市长马超俊接到此信后不敢怠慢,立即着手办理,因为球场位于中山陵,以为属于总理陵园管理处管理,交市工务局会同管理处共同办理此事,并给麦克鲁回了信。而陵园管理处没有买马超俊的账,以此球场属外交部建造自行管理为借口,不予办理,因为整个球场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,市政府没有拨给专项经费,而战后中山陵园和各项恢复性建设的资金缺口也比较大。
马超俊已经答应了麦克鲁将军,开弓没有回头箭,经过一番公文旅行和互相推诿,一直拖至当年6月19日最终市政府以义务工形式,命令第10区公所以一户一个的形式征各乡镇18-50岁男子从事维修球场工程。田区长带队,区长、区公所所长兼任总队长、付总队长,各乡镇保长任分队长,工期为6月26日至7月5日止,劳力自备簸箕、锄钯、扁挑等工具,当时规定所有人员出勤均为义务,各级人员层层负责,并把此项工程列入区长、乡镇长当年政绩重要考核内容之一。
为保证工程质量,由新工股林秉宗督导,工程于6月28日开工,7月8日完工。工程工期正值南京一年中最炎热的夏季,而且出工为义务,没有任何报酬,劳力中对此颇有怨言,为防止工程进度受到影响,时任第10区区长的张远隆以天气炎热、地处偏远无薪竞赛为由,报请市政府拨付茶水费15万、药品费5万、奖励费20元合计40万元作为经费保证工程有关开支,使工程顺利完工。场地修好后即向驻宁美军和外籍人士开放,因为当时高尔夫球在欧洲较早,而中国人当时对此项运动了解不多,而且从事运动费用较高,绝非一般人所能承受,所以很少有人来此球场娱乐。
解放以后位于中山陵的高尔夫球场渐渐地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忘,现在已荡然无存,一点遗迹也没有了。
→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,请 编辑词条
上一篇艾伯特-沃伦-提林哈斯特 下一篇恒盛世家
高尔夫百科文库的词条(含所附图片)系由网友上传,如果涉嫌侵权,请与客服联系,我们将按照法
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。如需转载,请注明来源于www.golfwenku.com
0